2022-08-31 15:53:38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8月31日讯(通讯员 刘少宁)在长岛南隍城岛海域,得益于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推出的海洋牧场“一证一险”信贷新模式,一批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耸立海中,开展养殖作业,宛如筑起一座座“蓝色鱼舱”。
经略海洋,是国家和山东省赋予烟台自贸片区的重大使命。先行先试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烟台自贸片区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的重要着力点。
从国之重器的“蓝鲸一号”到全国先行先试的海洋牧场,从南北联动构建“水产苗种产业走廊”到中韩合作共同养护海洋生态……三年来,烟台自贸片区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拓展经济发展蓝色空间。
南繁北育
构建海洋种业全链条路径
日前,在位于天源水产有限公司苗种繁育车间,一条条细点石斑鱼畅游在“类海洋”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于宏拿网网起一尾,量一量尺寸,又将其轻轻放回池中。
“细点石斑鱼属于国际名贵鱼类,见于我国南方珊瑚礁海域。这些鱼之所以能来到烟台,源于烟台自贸片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联动合作。”于宏告诉记者,目前已从海南运输5批次100万尾,经过大概2个月的繁育,将出口至日韩等国家。
天源水产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名优海水鱼类鱼苗、养成为主的民营高科技水产养殖企业。可年产商品鱼100吨、海水鱼类苗种1500万尾、刺参60余吨,系国家级大菱鲆良种场,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等。
从鱼苗引进到技术繁育,再到通关出口,烟台自贸片区联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探索种苗跨省协同跨国引育路径创新,构筑起北接日韩、南连东南亚的“水产苗种产业走廊”,现该模式已被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简报推广。南北协同“种”出海洋生态圈的背后,不仅源于这里雄厚的水产种业基础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也得益于烟台自贸片区对海洋种业全链条发展路径的实践探索。
这里拥有5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在全国率先建成首个同时满足海水、淡水环境,兼具鱼虾贝藻参等全品类的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隔离场,并率先在种质资源跨国安全引育、高效中转、保障供需方面开展路径探索,不仅具备进出口优势,而且可为崖州湾科技城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发挥“小试平台”作用。
这里产业生态体系日益完善,大力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强基行动,引进海工名校哈工程等涉海科创平台29个,带动涉海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规划占地100平方公里的空天海装备智造城,先期启动30平方公里先导区建设,集中布局海工装备研发制造等平台载体。
这里有强有力的机制护航,创新“引进中转+陆海接力”新模式,打通“鱼卵引进隔离—孵化育苗—入海驯化—海水养成—成鱼加工—销售流通”完整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成立首家海洋知识产权中心,率先探索“水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有效激励水产新品种源头创新的态势。
八角湾畔,一条以鱼卵为核心,以鱼苗繁育为纽带,以商品转化、销售加工及相关服务为终端的海洋种业全链条雏形初现。
渔业转型
培育发展海工装备“新业态”
海洋牧场是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农牧化的重要途径。
日前,由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投放在长岛南隍城岛的深远海坐底式智能网箱迎来了收仓。“我们已经投放使用了5座深远海网箱,投入鱼苗量达到200万尾,是去年的3倍,这个增速十分喜人。”公司高级专员李鹏说道。
“我们依托自贸制度创新优势,面向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条,大力实施深远海智能网箱海洋牧场项目——‘百箱计划’,致力建成亚洲单体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海洋牧场,为现代渔业产业创新赋能。”黄渤海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然而,海洋牧场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海洋牧场网箱平台属于新生事物、新型装备,确权颁证、资产入账、抵押贷款、安全监管等都曾无据可依,成为新兴业态发展的最大‘拦路虎’。”经海渔业总经理郭福元说,该项目推进一度面临停滞。
了解到困难后,烟台自贸片区立即将其作为自贸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向,黄渤海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局提请省主管部门制定全国首个平台标准,形成由渔业检验部门试点检验,省级主管部门发证、进行所有权登记的确权路径,赋予其合法身份。在实现网箱平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又联合辖区保险机构,以有效浪高为保险责任,将遥感气象指标引入风险评估模型,在全国首创海洋牧场“一证一险”信贷模式,破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一证一险”信贷模式也间接推动了海洋金融产业的完善。片区内各金融机构纷纷开展海洋特色业务,累计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4.2亿元、风险保障7.7亿元,有力推动了“耕海一号”“国鲍一号”等国内首台套、多类型产品的推出。
目前,烟台自贸片区已确权颁证海洋牧场平台近30个,全国领先。带动烟台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18处、占全国总数1/9,海洋牧场总面积超过130万亩,综合经济收入超550亿元,引领全国海水养殖“第六次浪潮”。
生态护海
创建海洋生态修复“新模式”
夕阳西下,漫步在金沙滩,霞光满天,河水悠悠,鸟雀翩翩,令人心旷神怡……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现。
坚持把海洋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持续加强海洋空间资源管控,打造“海上绿水青山”。针对增殖放流缺乏科学指导、规范体系、有效评价等问题,烟台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创政企社科四方联动机制,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推动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修复增加15%以上,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此外,聚集平台建设、标准制定、金融创新等多个维度,合力推进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成立全国保险行业领域第一个海洋保险创新研发中心,全国首发政策性海洋碳汇指数保险,完成投保海洋面积10万亩,最高补偿金额达100万元。
为擦亮海洋这张“蓝色名片”,烟台自贸片区高度重视水源保护、污染防治等工作,深入推进水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针对渔港新建污染防治设施,对沿海村庄完成污水末端截流,在城区建成全省首个地下式污水处理厂。首创实施入海排污口“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整治完成入海排污口1400多个,率先开展排污许可证审批到监管全环节流程优化,整体提速60%以上。
激情水花,浪尖跳跃;发展浪潮,梯次奔涌。站在新的起点上,围绕建设国际领先海洋经济示范区的目标,烟台自贸片区正汇聚变革力量,全力扬起“蓝色”风帆,全速驰向深蓝,为建设海洋强省贡献更多“自贸力量”。
季宝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