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5 15:05:00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10月5日讯(通讯员 马兴才 邢亮)新质生产力一词最近跃入大众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着生产力新时代演化进程中的一种能级质变。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新质生产力”不断释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前瞻谋划 布局发展新产业
从万华化学的高端化工,艾睿光电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泰和新材的高性能纤维到艾迪精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先声生物抗癌新药……黄渤海新区培育形成了以高端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五大主导产业蕴含的巨大潜力,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锻造着黄渤海新区发展的“硬核”实力。
其中,氢能作为低碳新能源体系主力之一,新区将其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聚焦打造制、储、运、加、用为一体的自循环氢能生态体系,以低成本低碳制氢优势,塑造氢能产业发展竞争力。
“从产业规模看,区内现有冰轮海卓氢能、东德实业、明炬新能源等氢能领域技术研发、应用产业化机构、企业近十家,下游用氢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加之泰和新材拟投资建设的金属镁基固态储氢项目,将补上氢能储运的关键一环。从科研平台看,布局冰轮海卓氢能研究院、烟台哈工程研究院和现代汽车研发中心等高端科研机构,推动氢能全产业链一体化集聚发展,打造立足烟台、辐射东北亚的氢能产业发展示范区。”黄渤海新区经发科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黄渤海新区依托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围绕“绿电、绿碳、绿能”三绿产业,重点布局培育了一批技术领先、具备爆发潜力的好项目,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潜能。此外,黄渤海新区持续深化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适宜的制度保障,建立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 抢占发展新高地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黄渤海新区始终把创新摆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位置,不断推动产业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目前,新区汇聚了包括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北师大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烟台)智能传感技术与系统研究院、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冰轮山大氢能技术研究院等46家高端科研机构,形成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激荡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磅礴动力。
“我们引进的科创平台跟产业相契合,特别是要围绕我们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布局。”黄渤海新区经发科创局负责人表示,比如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引进了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北师大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上有了西安交通大学微纳传感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清科嘉研究院等,基本实现在重点产业上都有相应的科创平台。
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46家高端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及产品研发50余项,引进孵化科技企业40余家,完成人才培训1500余人次。此外,新区还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百余所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最强支撑。
成果转化 注入发展新动能
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才能不断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落地黄渤海新区不足两年,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围绕新区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搭建了膜应用与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光电显示材料研发测试服务平台三个高端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创新项目孵化。截至目前,引进支持项目26项,新区内注册企业26家,引进转化科技成果200余项。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实现科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当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西安交通大学(烟台)智能传感技术与系统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也早已转化为实体产业并生产出产品、商品。走进位于台北北路的明石微纳传感器封测线生产现场,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我们已实现500Pa微压传感器、氧化锆固态电解质氧传感器等核心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拥有MEMS传感器设计、测试、批量生产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还开展了制氧设备等高端定制化仪器设备类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制造。”西安交通大学(烟台)智能传感技术与系统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将成立科技创新生态联盟,打破创新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更多协同创新,加快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上来。”黄渤海新区经发科创局负责人表示,不断深化企业与科创平台的对接,搭建好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的通道,并将设立创投基金,帮助平台做好转化。
一系列瞄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带来了新区新质生产力能级的跨越提升,积蓄起了新区高质量发展最“硬核”的支撑和底气。
编辑:季宝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