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8 17:09:54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2月8日讯(通讯员 王虹翔 刘睿晗 宋洪涛)热闹喧嚣的渔港码头,人们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舱,物阜民安、国家昌盛。
人头攒动的街头巷道,龙游狮舞、腰鼓秧歌,歌舞满载着渔家人的幸福欢乐。
微波涌动的夜幕浅海,一双双手虔诚地放出祈福渔灯,盏盏渔灯摇曳闪烁,海面布满星光点点……
渔灯节,来了!
“呜,呜——”当浑厚的渔家长号响起,烟台黄渤海新区迎来第31届渔灯节盛典。时隔三年再现,此次渔灯节盛典比往年历届都要来得更加盛大精彩,不仅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深刻记忆,烘托非遗传承浓厚文化气息,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也将黄渤海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传播得更深更远更广。
祈福巡游 满满仪式感
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初升的旭日将大季家街道芦洋村渔港海面映衬得波光粼粼,村子里1000多户渔民举家而出,涌上大街小巷。
“祈福巡游开始,走起——”随着64岁的老船长初竹义一声长喝,顿时锣鼓喧天,醒狮威武开道,龙旗兵阵随后,大鼓小锣声声不绝,护伞方阵垫后,众人身着戏服、画上脸谱,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编织成一条条五彩飘带,舞动着满满幸福与希望前行。
祈福巡游路线约为1公里,200人的舞龙舞狮秧歌队、80人的高跷队和汉服渔灯队组成5个方阵,传统高跷与汉服渔灯的结合成为此次渔灯节巡游特色。“生活就是闯海,人人都是闯海者。”巡游途中,百余文化条幅透射出渔民的闯海生活和渔灯节的历史意义,其间之“静”与巡游之“动”,使得渔灯节文化内涵愈加凸显。
“丰富的节日内容和形式,还有祭祀用的整只猪羊、鲜活大鲅鱼、各色花式渔灯……满满仪式感中,足见咱们渔民的生活越来越滋润,民俗文化氛围更浓郁了。”初竹义笑声爽朗。
“非遗+” 渔家文化渊远流传
上午10时许,各路巡游队伍汇聚于大季家芦洋村渔灯文化广场,人声鼎沸,锣鼓喧嚣。在一阵密集的鼓点中,龙飞狮舞、海阳秧歌、传统高跷、提线木偶、昆曲、胶东开道鼓等非遗展演陆续上演。
本次展演邀请乌镇戏剧节艺术家带来的“非遗+戏曲”艺术表演,将渔灯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古现街道八角渔港分会场的“渔灯节”也拉开了帷幕,巡游队伍沿着海滨路一路行至八角渔港祭海大典现场,沿途近万名游客和市民翘首观赏。
“家乡的节日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是海的儿女。”刘女士激动表示。当日,大季家、八角渔港两处渔灯节会场极具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周边众多市民前来观赏。大季家芦洋村渔灯文化广场主会场,除了非遗表演和祭海大典之外,还设置了渔灯制作、鱼饺品尝等互动环节,并免费开放渔灯展览馆,市民欣然畅享这场民俗文化盛宴。
近年来,黄渤海新区通过对传统文化细致严谨的考证,并对其蕴含的精神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建造渔灯展览馆,让文化记忆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在此基础上,黄渤海新区形成“美学城市、颜值经济、艺术海岸、网红文旅”的发展思路,持续打造“崖岸观海、对景赏城”网红打卡地,推动传统捕捞习俗村向中国北方最佳海洋民俗文化体验小镇转型,构建“中国北方最美乡村集群”和城市近郊微度假目的地。
云端共享 放大渔灯节效应
明月渔灯满港星,星河微光点点萤。天色渐暗,放灯开始,百盏造型渔灯被轻放海面。这时,只听见海浪拍岸的沙沙声,随波荡漾的小小渔灯将海面装点得如同星空。
此时此景,吸引众多媒体记者、摄影爱好者和市民们纷纷拿出相机、手机定格这一美好画面。不止如此,盏盏渔灯还通过各种传播方式,飘向“更远”的远方。
以节为媒,放大渔灯节文化品牌效应,黄渤海新区超前谋划、精心包装,工委宣传群团部全程做好宣传策划,不断擦亮黄渤海新区“中国渔灯文化之乡”品牌。渔灯节期间,新华社、中新社、大众日报、烟台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参与报道,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大众网等6家媒体同步进行直播,总观看人数突破100万人次,相关报道当日阅读量突破1000万次。一时间,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渔灯节,充斥人们的视野,火热的“渔灯氛围”席卷各大网络媒体,源自烟台黄渤海新区的地域标识广为人知。
黄渤海新区海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趁着本次举办渔灯节的火热势头,黄渤海新区以提升品牌文化为契机,进一步挖掘丰富的海洋和文化资源,持续培育海洋经济、壮大海洋产业,融合鲁菜、红酒等文化资源,打造国际葡萄酒节等更多高品质特色节会,推动文化、旅游“双繁荣”,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双高地”。
季宝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