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烟台西港还沉浸在蓝紫色的雾霭里,浪头撞在海边的挡浪墙上,碎成一片银白的星子。在由中交广航局承建的烟台LNG防波堤工程上,项目经理助理赵朕工作靴踩过潮湿的滩涂,鞋尖沾着几粒海砂,像沾着未干的晨露。
“赵工,昨天抛石区的浊度监测数据出来了。最大扩散半径控制在合格范围内,满足环保要求。”测量队长于宗明抱着一摞监测报告迎上来,文件夹边缘还带着打印机的温热。
赵朕攥着报告望向远处,抛石船正将堤心石缓缓放入海中,每一块石头落水时都激起一圈淡青色的涟漪,却不像往日那样搅起浑浊的泥沙。此刻他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刚进场时,于宗明举着水质采样瓶跑过来的样子--瓶里的海水混着黄土色,像被打翻的调色盘。
烟台西港LNG项目防波堤工程是山东省重大工程、广航局重点项目,是广航局有史以来所承接的“第一”大体量的防波堤工程。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3.18km斜波式防波堤工程施工以及相关配套服务。在开工伊始,项目经理于博超就立下“规矩”:项目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不仅要高质量履约,更是要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今天排水板的打设参数再核对一遍。”赵朕转身时,看见于宗明正蹲在打桩设备旁调试记录仪,安全帽檐上凝着水珠,分不清是海水还是汗水。
“放心吧,”于宗明直起腰,把手里的激光水平仪调整好,“我们把传统排水板换成了可降解的复合材质,打设深度精确到厘米,就怕扰动底下的海床生态。”他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划动着实时监测数据,屏幕光映着专注的侧脸。
时光回溯,还记得先前抛砂作业时,抛砂船正在进行分层抛砂作业,巨大的管道将砂粒均匀铺展,像给海底盖上一床柔软的棉被。在技术研讨会上,技术负责人徐龙杨就摊开图纸说:“传统抛砂像倒水,泥砂乱跑;咱们得改成‘筛砂子’,让每一粒砂都落对地方。”
“刚去检查过,全部用的是生态砂袋,你看那边--”赵朕指向砂袋缝隙间,几株嫩绿的海草正随着水流轻轻摇曳,“连小海螺都来安家了。”
就这样,抛砂工作在保障安全、质量、进度的前提下优质完成,顺利通过分项验收,环保指标达标。
正午的阳光晒得海面波光粼粼,防波堤的轮廓在海水中逐渐清晰。望向抛石船调整角度,每一块石头都沿着预设的轨迹沉入海底,像砌入一本蓝色的巨书。
“赵工”于宗明的声音打断了回忆,“下午要进行今天抛石的最后一段施工,我们准备的方案,能减少90%的泥浆外溢。”
“好,”赵朕点点头,目光扫过海面,“记得让船上的兄弟们把午餐垃圾都分类收好,不要让海洋生物误吞了垃圾。”
夕阳西下时,赵朕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景平台上,看着今天最后一块堤心石沉入指定位置。海面上只剩下细碎的涟漪,像谁在蓝色丝绒上绣了几道银线。他在当日的日志上面记录着:“抛石区浊度达标,排水板打设零污染。”
“你说等防波堤建好,这里会不会变成海鸟的栖息地?”于宗明望着渐渐被染成橙红色的海面,语气里带着憧憬。
“我们建的不只是防波堤,”赵朕望着远处归航的抛石船,船尾拖出一道洁白的浪花,“是给大海装一扇既能挡风浪,又能漏月光的窗。”
潮水开始上涨,浪花交汇出动人的旋律。于宗明正在收拾监测设备,平板电脑上的曲线图趋于平缓,像一首渐入尾声的摇篮曲。远处的抛石区,几尾银色的小鱼正穿梭在石块缝隙间,它们不知道,脚下这片新生的海底世界,每一粒砂、每一块石,都藏着广航人对蓝色家园的温柔守护。(图/文 刘洋)
编辑:曲琬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