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 13:02:56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11月15日讯(通讯员 闫奇琪)3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入选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全国仅20家;烟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加速建设亚洲单体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东诚药业药品级硫酸软骨素的生产和出口量国内排名首位……
烟台黄渤海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326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746.1亿元,海洋经济发展拓展至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洋船舶及机械制造、海洋工程、海洋交通等七大现代海洋产业领域。一幅新时代海洋强省示范区建设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全区现有水产育苗企业281家、渔船894艘,现有传统海水养殖面积约12万亩。这一组数据在十年前对应的是790家、1450艘、29万亩。”谈起全区海水养殖现状,黄渤海新区海发局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传统近海低效养殖的退出不仅为城市建设、港口和文旅经济发展腾出了大量空间,更为全区提前布局和发展深远海、发展生态高效养殖提供指引。
十年来,黄渤海新区先后培育出5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搭建烟台经海蓝色种业研究院、安源海参产业研究院等开放平台,相继推动海参“安源一号”、大菱鲆“多宝1号”等水产创新品种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国审新品种数量达到11个,占全市的47.8%、全国的4.1%。
对标RCEP国际经贸规则和通关标准,黄渤海新区建成现代化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联动,构建“南繁北育”种业创新格局。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海参)和2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启动“亚洲单体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的装备型海洋牧场建设,仅历时2年就完成深远海养殖全部技术路线验证,投入运营智能养殖网箱7座,实现首次批量出鱼,在养鲈鱼、黑鮶超过1200吨,“海工+牧场”发展经验全国推广。
港产城一体发展
首创全球领先的卸船自动化技术,综合接卸效率提高21.9%;首创全球领先的装船自动化技术,散货装船综合效率提高22.6%;首创全球领先的装车自动化技术,火车平均在港停时压缩20.8%。
十年来,烟台港西港区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港区,货物吞吐量由2011年的150万吨增加至2021年的13270万吨,已成为我国沿海具备区域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枢纽港区。
“目前的烟台港原油管道复线,原油输送能力达到4000万吨/年,依托西港区化工码头等重要化工基础设施,一座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已与黄渤海新区主城区连成一体。”黄渤海新区建设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培育蓝色动能
“烟台哈工程研究院落户深海工程装备、海洋特种材料2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实施技术攻关60余项;总部基地、创新孵化园3.7万平方米海洋创新载体投用,中科海洋新兴产业研究院等20个科创平台和龙头项目入驻。”黄渤海新区海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涉海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9个、海洋高新技术企业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为十年前的4倍。
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揭牌三年来,新区海洋领域先后推出7项全国首创性改革。全国率先形成确权路径、赋予合法身份,破解海洋牧场平台确权难题;全国率先设立海洋产业特色支行,落地全国首单“网箱鱼养殖波高指数”保险,破解海洋牧场平台融资难题;揭牌成立太平财险海洋保险创新研发中心,同步发布并签约政策性海洋碳汇指数保险等2个全国首单海洋保险产品;全国首创海洋生物资源“生态链式”养护模式,成功举办第三、第四次中韩联合增殖放流,黄渤海新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永久举办地。
生态优先系统保护
今年10月初,金沙滩海肠成为“最大的网红”。两年间,金沙滩海肠、蛏子已经4次“大爆发”。
这一切都得益于黄渤海新区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治理、“蓝色港湾”整治,在做实生态本底基础上持续实施海洋增殖放流。相关专家预计,这种现象还会反复出现。
十年来,黄渤海新区以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和全区总体规划为引领,严控近岸海洋开发强度,不以牺牲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在滨海一线规划保留了200—600米的生态廊道,系统保护和修复海湾、岸线、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
全面实施了雨污分流、入海河道整治,先后投入近40亿元实施“退养还海”“退养还滩”,八角湾入围“全国最美海湾”,海洋生态承载力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季宝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